導(dǎo) 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 哪些武將容易叛變 三國志14PK版中很多武將的塑造都依據(jù)了歷史人物的性格,其中一些武將就比較容易叛變,下面一起來看看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吧。 三國志1...

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 哪些武將容易叛變

三國志14PK版中很多武將的塑造都依據(jù)了歷史人物的性格,其中一些武將就比較容易叛變,下面一起來看看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吧。

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 哪些武將容易叛變

三國志14PK版易背叛武將匯總

知名的:呂布(三姓家奴),董卓(一般開局都是君主,各位滅了后都是宰了這貨吧)

公孫淵(專門劇本)袁術(shù)(這貨誰也不會服)韓玄(皆一流)許攸(呵呵)楊松(同左)

孫峻 (三國時期吳國宗室、權(quán)臣) (219年-256年9月19日)

三國時期吳國宗室、權(quán)臣,昭義中郎將孫靜曾孫,定武中郎將孫暠的孫子,散騎侍郎孫恭的兒子。孫峻驍勇果敢,精明強干,初任武衛(wèi)都尉兼侍中,孫權(quán)病危時。聯(lián)合諸葛恪共受遺詔,選為輔政大臣。會稽王孫亮即位,升任武衛(wèi)將軍,冊封都鄉(xiāng)侯。設(shè)計誅殺太傅諸葛恪,開始掌握吳國大權(quán),拜丞相、大將軍,冊封富春縣侯。掌權(quán)之后,大肆殘害宗親,導(dǎo)致廢太子孫和、公主孫魯育、宣太子孫登之子孫英先后被殺。太平元年(256年),跟隨文欽征伐魏國,因病去世,時年三十八歲,托付于堂弟孫綝。孫綝被殺后,孫峻、孫綝兄弟被吳景帝孫休下詔從族譜上除名,改稱故峻、故綝。

孫皓(243年~284年),字元宗,幼名彭祖,又字皓宗,吳郡富春縣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(qū))人,吳大帝孫權(quán)之孫,吳文帝孫和之子,東吳末代皇帝(264年-280年5月1日)。

孫皓在位初期,施行明政,沉溺酒色,專于殺戮,變得昏庸暴虐,名聲很大,驚動華夏,令晉武帝感到惶怖, [1] 天紀(jì)四年(280年),西晉攻破建康,投降,封為歸命侯。

雍闓(?~225年),

三國時期人物,益州郡耆帥。223年,雍闿在南中發(fā)動叛亂,殺死太守正昂,并且在士燮的引誘下,歸附東吳并將太守張裔送給東吳,東吳遂以雍闿為永昌太守,在呂凱、王伉的抵抗下,雍闿不能前進,便派孟獲扇動諸夷叛亂以響應(yīng)其行動,參與叛亂的還有牂柯太守朱褒、越巂夷王高定二人。225年,雍闿在諸葛亮的討伐下被斬殺。另有一說指雍闿是被高定部曲所殺。

朱褒(?—225年),三國時蜀官吏,任牂牁太守。素有異志。益州從事常房巡視牂牁,被他攻殺并誣以謀反。建興元年(223年),益州郡大姓雍闿叛,他擁郡響應(yīng)。建興三年(225年),諸葛亮至南中,平定反叛。

郭馬

三國時吳人。本為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。天紀(jì)三年(279),允轉(zhuǎn)桂林太守,因病住廣州,先遣郭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。允死,兵當(dāng)分散給他人,馬等累世舊軍,不樂離別。孫皓此時又檢核廣州戶口,馬遂因此機會,與部曲將何典等鼓動兵民,起事對抗,馬自號都督交、廣二州諸軍事、安南將軍。孫皓以重兵進討,方鎮(zhèn)壓下去。

區(qū)星 (東漢末年長沙地區(qū)變民首領(lǐng))

游戲里起義這個也很常見 。

區(qū)(ōu)星(生卒年不詳),東漢末年荊州南部長沙地區(qū)民變首領(lǐng)。 漢靈帝中平四年(西元187年)10月,區(qū)星在長沙自稱將軍,率領(lǐng)部眾一萬余人起兵叛亂,被新任長沙太守孫堅擊潰。生死不明。

陳蘭(?-209),《后漢書》作陳簡,廬江(治今安徽廬江)人,東漢末年人物。本為袁術(shù)部將,后反叛袁術(shù),落草為寇。聚眾數(shù)萬在江淮一帶擄掠,后來,被曹操部將張遼率軍擊斬。

韓忠

南陽黃巾渠帥張曼成手下,張曼成被南陽太守秦頡擊斃后,繼續(xù)擁立趙弘為帥,但趙弘隨即被朱儁再次剿滅。韓忠率領(lǐng)余部占據(jù)宛城(今河南南陽),與朱儁相持,后被朱儁擊敗而投降,但卻被南陽太守秦頡所殺。

許貢

東漢末官吏。先后任吳郡都尉、太守,欲送密信給曹操,要曹操注意孫策,卻被孫策發(fā)現(xiàn)而被殺。

張闿(kǎi),陶謙的手下都尉。奉命截殺曹操之父曹嵩,殺死曹嵩,奪去財寶逃往淮南投奔袁術(shù),并擔(dān)任刺殺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的任務(wù)。

楊奉(?-197年),河?xùn)|郡楊縣(今山西省洪洞縣)人。東漢末年將領(lǐng)。

楊奉早年參加白波軍起義,曾經(jīng)幫助李傕對抗郭汜,不久后自立門戶。興平二年,加號興義將軍,護送漢獻帝劉協(xié)東歸洛陽,頗有功勛,加號車騎將軍,屯兵于梁縣。建安元年,隨著漢獻帝遷都許昌,失去權(quán)力,先后依附于袁術(shù)、呂布,劫掠徐州和揚州地區(qū)。

建安二年(197年),帶兵進犯劉備,兵敗被殺。

嚴(yán)政,黃巾軍將領(lǐng),張寶部將,于《三國演義》第2回登場。在朱儁等官軍的攻勢下,固守在陽城。后嚴(yán)政刺殺張寶,獻首投降。

師纂(?-264年),三國時期曹魏將領(lǐng),鄧艾的心腹部將,曾隨鄧艾參與滅蜀戰(zhàn)役。后蜀亡,被鄧艾任為益州刺史。后鐘會之變,益州大亂,師纂和鄧艾一起被田續(xù)所殺。

雷薄,生卒年不詳,本為東漢末年袁術(shù)麾下部將。離開稱帝后昏庸奢侈的袁術(shù),與陳蘭一起占據(jù)嵩山為山賊。后來襲擊兵敗的袁術(shù),搶奪財寶。同時在《三國演義》中也有出場。

呂曠(生卒年不詳),與呂翔同是袁紹屬下,袁紹去世后,為袁尚守東平,后來投降曹操,并被封為列侯。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在曹操準(zhǔn)備往南準(zhǔn)備攻擊前,兩人跟著大將曹仁和將軍李典準(zhǔn)備要攻擊劉備。但呂曠被趙云刺下馬身亡,而呂翔也死于張飛矛下,可以算是出師未捷身先死。

呂翔,兗州東平(今山東東平縣)人。東漢末年名將。

原為冀州牧袁紹手下將領(lǐng)。袁紹敗亡后,追隨袁尚。之后,投降丞相曹操,封為列侯。

《三國演義》記載,曹操南征前,兩人隨曹仁、李典南下消滅劉備勢力。呂曠被趙云剌下馬,呂翔死于張飛矛下。

笮[zé]融(?-195年),丹楊(治今安徽宣城)人,東漢末年豪強,生性殘暴卻篤信佛教,為佛教在中國的發(fā)展做出了很大貢獻。

東漢末年投奔徐州刺史陶謙,督管下邳、彭城、廣陵三郡運糧。將其中大量物資占為己有累積財力,遂在徐州至揚州一帶大規(guī)模崇佛,修建豪華佛寺,鑄造金銅大佛,衣以錦彩,并舉行浴佛節(jié),招攬信徒萬余人。其崇佛活動奠定了中國大型佛事活動的基礎(chǔ)。

后先后投奔趙昱、薛禮、朱皓并將他們殺害,揚州牧劉繇因此興兵討伐笮融。笮融兵敗后逃入深山,由于當(dāng)?shù)厣矫裢瑯訉λ拗牍?,便?lián)手搜捕、殺死笮融,并將他的首級獻給劉繇。

郝萌(?-196年),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名將。

建安元年(196年),郝萌在袁術(shù)的慫恿下反叛呂布,被其部將曹性以及呂布部將高順阻止,并最終為高順?biāo)鶜?。演義結(jié)局,呂布被圍下邳時,護送許汜王楷回城時,被張飛襲擊被曹操所殺。

韓暹(?-公元197年),東漢末年將領(lǐng)。初為黃巾起義軍余部白波軍將領(lǐng),后受原白波軍將領(lǐng)的興義將軍楊奉招納,引軍前來護衛(wèi)漢獻帝東歸洛陽,因功受任大將軍,領(lǐng)司隸校尉。此后居功自傲、擾亂朝政,獻帝為曹操接向許縣后,韓暹失勢,隨楊奉投奔袁術(shù)。公元197年(建安二年),袁術(shù)攻打呂布,韓暹又投向呂布,助其大破袁術(shù)。同年韓暹與楊奉于呂布授意下進犯劉備,楊奉被劉備誘殺,韓暹欲出逃并州,中途為杼秋縣屯帥張宣所殺。

楊丑

東漢末年大司馬、河內(nèi)太守張楊部將。曹操圍攻呂布。張楊素與呂布相好,想要出兵相救卻因?qū)嵙Σ蛔愣k不到,于是出兵東市,遙為呼應(yīng)。不久,被部將楊丑殺張楊投奔曹操,楊丑卻又反被部下眭固所殺。

傅巽(xùn)(生卒年不詳),字公悌。北地郡泥陽縣(今甘肅省寧縣米橋鄉(xiāng))人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、人物評論家,西漢義陽侯傅介子的后代。

容貌魁偉,博學(xué)多聞。東漢末年,受到三公征辟,起家尚書郎。投奔荊州牧劉表,授賓客。勸說劉琮歸順曹操,授相府參軍,遷散騎常侍,冊封關(guān)內(nèi)侯。曹魏建立后,累遷侍中、尚書。魏明帝太和年間(227-233年),去世,著有個人文集二卷。

善于識人,曾評龐統(tǒng)為"不完全的英雄",評裴潛為"品行清風(fēng)亮節(jié)名揚四方",評魏諷為"謀反為早晚之事",皆一言命中。

孟達(?-228),字子度(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字子慶),本字子敬,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,為避諱而改字。扶風(fēng)郡郿人,三國時期人物。本為劉璋屬下,后降劉備。關(guān)羽圍樊城、襄陽時因不發(fā)兵救關(guān)羽而觸怒劉備,于是投奔曹魏,在魏官至散騎常侍、建武將軍,封平陽亭侯。此后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,事敗而死。

眭固(?-199年),字白兔,東漢末期人物,薊州人。原為黑山賊,與于毒、白繞齊名,與袁術(shù)合謀共攻東郡,反為曹操所敗,后成為張楊部下。建安三年(198年),曹操攻擊呂布時張楊欲迎救,張楊部下楊丑殺張楊欲帶領(lǐng)張楊部下投奔曹操。但未成事而被眭固所殺。眭固帶領(lǐng)張楊部下屯軍射犬(河南省武陟縣西北),欲投奔袁紹。曹操因為見形勢不利,為免夜長夢多,派遣史渙、曹仁急攻眭固。眭固自領(lǐng)親兵出奔袁紹,于犬城被史渙等截擊被斬,曹操再圍射犬,眾人皆降。曹操因此吞并河內(nèi),袁紹有感地位被威脅,從此,激發(fā)了袁曹之間的矛盾。

李肅(?-192年),五原(治今內(nèi)蒙古包頭西北)人。永漢三年四月,司徒王允、尚書仆射士孫瑞、卓將呂布共謀誅卓。是時,天子有疾新愈,大會未央殿。布使同郡騎都尉肅等、將親兵十馀人,偽著衛(wèi)士服守掖門。布懷詔書。卓至,肅等格卓。卓驚呼布所在。布曰"有詔",遂殺卓,夷三族。后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陜,分遣校尉李傕、郭汜、張濟略陳留、潁川諸縣。卓死,呂布使李肅至陜,欲以詔命誅輔。輔等逆與肅戰(zhàn),肅敗走弘農(nóng),布誅肅。

糜(mí)芳(生卒年不詳),又作麋芳,字子方。東海朐縣(今江蘇連云港)人。本為徐州牧陶謙部下,后與其兄糜竺拒絕曹操任命,一同投奔劉備。劉備稱漢中王時,糜芳為南郡太守,與荊州守將關(guān)羽不和。后孫權(quán)派兵來襲,關(guān)羽不知情,要糜芳護送糧草到前線,此時城已被圍,沒有可能護送糧草,糜芳心生不滿,在孫權(quán)手下虞翻的勸誘下與將軍傅士仁一同開城投降吳國,導(dǎo)致關(guān)羽兵敗被殺。此后在吳國擔(dān)任將軍,并且為吳征伐。

張布(?-264年),三國時吳將領(lǐng)。孫休為王時,布為左右將督,素見信愛。孫休元年(258年),布由長水校尉遷輔義將軍,封永康侯。旋為左將軍。孫綝欲謀反,休陰與布圖計,于殿中縛綝,綝伏誅,加布中軍督。休卒,與丞相濮陽興廢休子而迎立孫皓。皓既得志,粗暴驕盈,多忌諱,好酒色,大小失望,興、布竊悔之?;蛞宰U皓,布與興為皓所誅 。

馬邈,三國時蜀漢江由守將。景耀六年(263),司馬昭派人大舉進攻蜀漢,鄧艾率軍偷渡陰平,派遣部將田章率先攻江由(今四川平武東南)。馬邈率軍伏擊田章,卻被擊敗,而后投降。

王業(yè),字長緒,山陽高平(今山東鄒城)人。三國時曹魏大臣,王凱之子,劉表的外孫,漢末文學(xué)家王粲之族侄、繼承人,官至謁者仆射,兒子中間有曹魏哲學(xué)家王弼。

丁儀(?一220年),字正禮,沛國(治今安徽濉溪)人,丁沖之子,丁廙之兄。建安中期,丁儀與曹操的長女清河公主曾有婚約,但曹丕卻以丁儀有眼病為理由,向曹操提出把清河公主嫁給夏侯楙,結(jié)果丁儀不能娶公主為妻。后來被曹操聘任為西曹掾。丁儀兄弟與曹植交好,擁護曹植為曹操的太子。曹丕成為太子之后丁儀轉(zhuǎn)任右刺奸掾。曹丕自立為帝之后,丁儀被滿門抄斬。曹植著有一詩《又贈丁儀王粲》。

岑昏(?-280年),三國末年吳國大臣,相傳是吳末帝孫皓的佞臣。官至九卿之衛(wèi)尉,為人好興土木禍國殃民,最終在東吳臣民的哀怨聲中被孫皓處死。

黃皓,三國時蜀國的宦官,生卒年不詳。董允死后,與侍中陳祗互為表里,開始參與朝政。陳祗死后,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、奉車都尉,總攬朝政、操弄威權(quán),并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。